4月26日,一场由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组织的四月读书会成功举办。来自各学院的“浙传阅读”读书会成员相聚钱塘校区图书馆。本次读书会由出版学院卞益兴和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伍映竹共同主持。
当电子屏幕模糊了思念的轮廓,书页间仍然保存着思念的温度。这个四月,我们让文字成为穿越时空的驿站,停泊所有无处投递的牵挂。那些沉睡在文字里的思念,此刻都在春风中舒展筋骨。
“我推荐——陆庆屹的《四个春天》”
周崇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合上书的那一刻,眼前浮现出小学语文课本上那位始终在追赶落日的小男孩,他跑得飞快,快到忘记了身旁的一切,也忘记了自己。终点在哪里?我不知道。提醒我向前奔跑的是时光,而让我惊觉要慢下脚步的,也是时光。《四个春天》用最清水白菜式的文字,记录了25个有关作者陆庆屹的故事,有关儿时的伙伴、笑对死亡的吴叔、两鬓斑白的父母以及含泪吃下父母做的团圆饭的姐姐……像翻阅一本日记一样,在润物细无声之间提醒你“日子,不必追;脚步,可以停;思念,不会止;春天,又在眼前”。
中国人的思念就像春天一样,含蓄又自洽。总是让我多出去看看的母亲,在得知我加入“五一”回家的大军之后,时常关注票务的动态;几天前过完九岁生日的弟弟,仔细想想,已经因为学业错过了他的五岁、六岁、七岁、九岁;想着外婆指着雕刻好的百年后墓碑告诉我:不必思念,她走之后就能在天上更好的保佑我了。
陆庆屹说“我真希望他们比我更年轻些,有些悲伤我承担不起,相比父母的自然豁达,我显得更加苍老”。在庸碌的生活之中,在翻山越海寻未来之间,也别忘了带着思念,在父母与时光的守望中,在四月安然归家。
我推荐——
【日】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
高山理奈(国际教育学院)
提起《步履不停》,许多人第一反应会想起同名电影《步履不停》,但书中对主角家庭横山家的描写更为细腻。如父亲对长子之死的愧疚,让这个家庭的遗憾更显深刻。
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日本家庭横山家在长子忌日这天的团聚。横山家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家庭都有的那些未说出口的爱与遗憾。母亲坚持要做长子纯平最爱吃的玉米天妇罗,而当良多无意中提到自己其实不喜欢吃玉米时,餐桌上瞬间凝固的空气,比任何痛哭都更能表达这个家庭无法愈合的伤口。
是枝裕和曾说:“家庭不是用来和解的,而是用来暴露伤口的。”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正是它诚实地展现了亲情中的裂缝。遗憾如同良多的感慨——“当时为什么不多说一句”——成了人生常态。小说的结尾,良多终于学会与不圆满和解,正如书中所言:“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再次在四月翻开这本书,心中对家人的思念仿佛也变得和空气一样具体可感。
“我推荐——杨绛的《我们仨》”
张淑琪(新闻与传播学院)
春日的风裹挟着温柔,翻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仿佛打开了一个盛满思念的潘多拉魔盒。在这本书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位老人对至亲的深情追忆,字字句句,都浸润着化不开的思念。
全书以梦为引,虚实交织间,“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的离散场景,像一首哀婉的序曲,为整本书奠定了思念的基调。杨绛先生回忆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相伴的岁月,从牛津求学的静谧时光,到战火纷飞中辗转归国的艰辛;从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到学术探索的纯粹快乐,点点滴滴,皆是温情。然而,命运弄人,至亲相继离去,独留她一人在世间追忆往昔。
杨绛先生的思念,不仅是对亲人的不舍,更是对那段温暖岁月的怀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就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合上书,这句话久久萦绕心间。愿我们都能读懂杨绛先生的思念,珍惜身边所爱,莫等失去,空留遗憾。
“我推荐——席慕容的《七里香》”
张颖(媒体工程学院)
席慕容的诗总在细碎里打捞青春的温度,关于友情、亲情,还有那些在时光里摇晃的片段。
读“香樟树下读你的信/字里行间都是南方的潮湿”,我会想起收到朋友手写书信时的忐忑——信纸褶皱里藏着对方画的简笔画,或是夹着的风干花瓣。“命运将扉页装订得极为拙劣”,像翻旧相册时的愣神:传过的纸条、一起画过的画,这些笨拙的日子,早被时光酿成了共同的诗。
她写母亲梳头时“白发像稀薄的雪”,让离家的我想起视频时妈妈转身藏起的鬓角,和行李箱里塞了又塞的家乡小吃;写“野百合在有月亮的晚上摇曳”,我会想起高中操场的夜——和三五好友躺在操场中央看着黑黑的夜畅想未来。
这个春天,翻开《七里香》,希望你也可以在诗行里遇见十七八岁的自己:是跑道上数星星的夜晚,是妈妈偷偷塞进行李箱的温暖,是和朋友传纸条的回忆。那些以为被风吹散的碎片,都被她收进“在有月亮的晚上摇曳”的句子里,等着对你说:“原来你也记得啊。”
“我推荐——《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
描述你一生的人》(季羡林等合著)”
游咏梅(出版学院)
我起初就是被书名所深深吸引的,“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没有壮阔的海誓山盟,也没有似水柔情的情话,只是这样一句凝重但又温馨动人的描述,却足以打动人心。”(出自豆瓣)
轻轻翻动书页,此刻,某些早已遗忘的碎片重合,突然漫过记忆的堤坝。
看史铁生的《老海棠树》,他思念的奶奶,他写“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旧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我仿佛看到童年的我牵着外婆的手,她带着我慢慢地走过岁月长河,走回现在,身边却再没她的踪影,很少有人提及外婆,因为离开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每次回家听父母说起哪家的老人因什么没熬过去走了的时候,心中总会很是酸涩,一张通知,一次白席,一场大火,我们就送走了他们这几十年以来存在过的,拥有的所有。
我们该如何对待生离死别?应该就像书中所说“不是所有离开都曲终人散,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或许中间隔着时光和距离,但里面装着你我,还有我们的一生。”愿你好好好好好。
爱情篇和友情篇也很值得一读。
“我推荐——
【法】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
李傲萱(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本书虽不算小众,但书中对思念的刻画独特而动人,值得细细品味。书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主人公与克蕾儿之间纯真又炽热的感情。他们在海边相遇,一起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夏日时光。克蕾儿是个又聋又哑的女孩,却有着灵动的双眼和纯净的灵魂。他们用独特的方式交流,在沙滩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在风中放飞承载着梦想的风筝。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夏日结束,主人公不得不离开。多年后,主人公心中始终放不下克蕾儿,这份思念如影随形。他四处寻找,终于在记忆中的海边找到了长大的克蕾儿,那一刻,思念有了归处。
除了爱情,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也令人动容。母亲总是默默付出,在背后支持着他。当母亲离世,他才惊觉自己对母亲了解甚少,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谢与爱意,都化作了无尽的思念。他开始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瞬间,此刻都无比清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思念,是人生难以承受之重。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思念是人生的常态,它或许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也正因为这些思念,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它让我们明白,要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失去了,才在思念中懊悔。
“我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贺孟霞(出版学院)
若问思念是怎样的形状?史铁生在地坛的银杏叶上写满了答案——那是母亲踮脚张望时被拉长的影子,是轮椅碾过落叶时碾碎的叹息,更是一个灵魂在失去后,用余生丈量遗憾的刻度。史铁生的思念,像地坛深秋的雨,落得悄无声息却又刻骨铭心。二十一岁的他困在轮椅里,把地坛当作逃离现实的茧房。可当他在暮色中发现母亲总在不远处的树影里徘徊,那些欲言又止的目光,早已织成一张温柔的网。母亲追着轮椅跑的背影,不敢太近怕惊扰,不敢太远怕危险,这短短几十米的距离,成了母子间最酸涩的牵挂。直到母亲骤然离世,他才读懂:原来地坛的每一道裂痕里,都嵌着母亲未说完的叮咛。
地坛里的思念,不止是母亲,史铁生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摇轮椅的老车夫、执着长跑的青年、唱歌跑调的老人……他看着这些在命运里挣扎的灵魂,突然懂得:生命的意义或许就藏在那些 “想紧紧抓住” 的瞬间里。
思念从来不只是收藏的标本,更是活着的证据。愿我们都能在地坛的月光里学会两件事:握紧此刻掌心的温度,也读懂生命褶皱里那些未说出口的深情。
“我推荐
——林奕华的《有一种旋律叫梁祝》”
徐佳颖(出版学院)
本书收录了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的剧本、剧评等。在我的印象中,林奕华是一个非常擅长解构经典文学作品,能在现代人身上找到与过去故事内核共通之处并呈现在舞台上的导演。
在《梁祝》中,祝英台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女扮男装去上学堂,在音乐剧中,祝英台不想走父母给他定好的道路,渴望学习艺术。在全剧的第一首歌曲《为什么不能与父母谈生命的意义,只能谈生活的意义》的结尾这样说道:“意义,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定义;自己,我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你。”
祝英台下嫁马文才,路过梁山伯的坟墓,有了哭坟化蝶。在音乐剧中,祝英台突发去世,梁山伯去美术馆看祝英台画下的画,想再见见她,于是有了我最爱的对白:“美术馆是坟墓,看展览就是扫墓。”
这样的对应还有很多,探讨的话题也有很多:“我是谁”“艺术与商业”“男与女”“爱”……
我们总能在经典文本中找到自己,也相信大家都会有被艺术救赎的那一刹那。
“我推荐——
【日】小川糸的《山茶文具店》”
余家贝(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日本镰仓,有一家帮人代笔的文具店,庭院里种了一棵见证四季流转的山茶树。死去宠物的吊唁信、宣布离婚的公告信、拒绝借钱的回绝信、写给挚友的分手信……一封封代笔信是客人们的写实生活,也是一节节人生的课堂。
书里非常打动我的是生活的仪式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主人公鸠子会在放着烟花的夏夜海边品尝茉莉花茶,会在春天的七福神巡礼喝着带有木桶香气、味道醇厚的白葡萄酒,分享邻居们带来的美食。
正是这些生活的美好细节治愈着鸠子,而鸠子也在代笔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在文字的轨迹里重新找到与过世外婆经历的点点滴滴
就像书中说的“那些说不出口的思念、歉意与爱意,都该被郑重的装进信封里。”这本书像一杯淡淡的热茶,它用细腻温柔的笔触让我们更加爱这个世界。
捧起一本与思念有关的书籍,记忆便如西湖湖面的晨雾漫卷而来。在书页轻响时,我们终将懂得:当你再次拿起关于思念的书,所有的离别都成了通向永恒的栈桥。“你无法衡量一个瞬间的价值,直到它变成回忆。”当暮色漫过窗台时,或许我们该像蒋勋说的那样:在花树下读诗,把飘落的花瓣当作春天最后的邮票。